首页 栏目首页 > 企业 > 正文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王红茹|北京报道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近1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北京市紧紧抓住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充分发挥“一核”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化与津冀的协同联动,扎实推动协同发展战略在京津冀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从谋思路、打基础、寻突破,到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近10年三地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元,区域整体实力迈上新台阶,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

如何看待京津冀协同发展近10年所取得的成效?未来三年三地共同推进的协同发展重点工作是什么?如何突围?《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日前专访了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

在疏解非首都功能中实现减量提质

《中国经济周刊》:近10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紧紧抓住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成效显著。在疏解非首都功能中,北京市着重做了哪些工作?

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这10年,北京市紧紧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从单一城市发展转向京津冀协同发展,首都功能显著增强,协同发展实现历史性突破。初步形成“通勤圈”“功能圈”“产业圈”,推动形成北京“一核两翼”新格局。

在疏解非首都功能中,着重实现减量提质。首先,从源头上严控非首都功能增量,制定实施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累计不予办理新设立或变更登记业务超2.44万件。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科技、商务、文化、信息等高精尖产业新设市场主体占比由2013年的40.7%上升至2022年的65.6%。

其次,持续打好疏解整治促提升“组合拳”。北京累计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约3000家,疏解和升级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公共服务资源布局不断优化,8所市属高校在五环路外建设新校区,15家市属医疗资源向外布局。

核心区人口、建筑、商业、旅游“四个密度”稳步下降,建成一批公园、绿地和城市森林。利用拆违腾退空间实施绿化约9000公顷,建设提升便民服务网点7700余个,实现城六区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的目标,城乡建设用地减量120平方公里。北京成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在疏解中实现更高水平发展。

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形成北京新的“两翼”

《中国经济周刊》: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两个新城,形成北京新的“两翼”,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组成,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近年来,北京市是如何全力支持雄安新区建设的?

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设立雄安新区以来,北京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以分内之事全力支持雄安新区建设。京冀两省市签署两轮支持雄安新区战略合作协议,扎实推动公共服务、科技创新、交通等重点领域任务落地见效,助力雄安新区提升综合承载能力。

北京市以“交钥匙”方式全额投资在雄安建设3所学校、1座综合医院,建成后由北海幼儿园、史家胡同小学、北京四中、宣武医院提供办学办医支持。目前,幼儿园、小学、中学3所学校项目已全部建成交付,将于9月开学,医院项目将于9月竣工交付。“钥匙”虽已交,支持会继续,京雄双方已签订办学办医支持协议,支持做好教师、医生、护士招聘和培训工作,通过派驻优秀管理团队进驻、加强资源共享等,支持“三校一院”提升办学办医水平,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北京40余所学校、5个医疗卫生机构持续对接支持雄安新区相关学校和医疗卫生机构。

支持符合雄安新区功能定位的创新资源在雄安新区集聚发展,加快推动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选址等工作。3000余家北京来源企业在雄安新区注册。17家市管国企在雄安新区投资项目100余个,涉及基础设施、城市运营、生态环境等多个领域。

加快推进交通互联互通,京雄直连直通的交通体系初步成形,京雄城际铁路全线贯通运营,北京西站至雄安新区时间缩短至50分钟,从大兴机场最快19分钟到达雄安新区,雄安进入北京1小时交通圈。京雄高速公路(北京段)六环至市界段已于去年年底完成通车,今年将全线通车。

《中国经济周刊》:北京城市副中心近10年发展情况如何?

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近10年来,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我们坚持“一年一个节点、每年都有新变化”,保持每年千亿元投资强度。

有序拉开城市框架。第一批市级机关顺利迁入副中心,环球影城主题公园盛大开园,城市绿心公园成为市民新打卡地,广渠路东延串联“主副”城区,副中心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三大建筑今年将投用,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东六环入地改造等一批重大工程全面提速。人大附中、首师大附中、北京学校等17所优质学校入驻。友谊医院、北大人民医院、安贞医院等5家三甲医院陆续落地,副中心承载力和辐射力稳步增强。

优质资源要素不断集聚。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科技创新等3+1主导功能持续加强,积极推动一批符合城市副中心功能定位的市属国企、民营企业及跨国企业总部等资源落地发展,运河商务区已吸引注册企业约2.2万家,加快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国家级的北京绿色交易所正式落户。

《中国经济周刊》:两年前,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建设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交通一体化正是其中的关键。目前进展情况怎样?

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目前,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正加快建设。两地跨界道路通达性不断提高,已建成对接道路10条、跨潮白河桥梁5座;北京首条跨省市地铁平谷线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北三县至北京国贸地区通勤定制快巴试点开通,进一步提升了通勤的便利性。大运河京冀段62公里实现旅游通航。2019年以来连续4年举办北京通州与河北廊坊北三县项目推介洽谈会,累计签约项目160余个、意向投资额约1080亿元。北京潞河中学、北京实验学校与三河开展合作办学,中日友好医院、16家央属及市属医院与北三县医疗机构持续推进合作,河北燕达医院在朝阳医院等支持下,成为三甲综合医院。

加快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重点领域协同发展取得积极进展

《中国经济周刊》:习近平总书记在5月份举行的座谈会上强调:要唱好京津“双城记”。唱好京津“双城记”此前也已多次提出,截至目前,京津双城联动进展如何?

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近年来,京津双城联动不断深化。京津签订新一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和产业、科技、生态等专项合作协议。天津港在北京朝阳等区设立服务窗口,延伸港口和口岸服务功能。搭建京津冀港口智慧物流协同平台,建成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开通运行天津港至北京平谷集装箱班列,京津冷链物流园投产运营。北京燃气天津南港LNG码头建成。京津城际精准实施“一日一图”,运输能力不断提升。强化创新生态培育,推进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等合作共建园区建设。

《中国经济周刊》:近10年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在带动重点领域协同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新进展?

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一体化交通网络加快构建。大兴国际机场建成投运,与首都国际机场形成“双枢纽”格局,并与天津滨海机场、石家庄正定机场等加快打造京津冀世界级机场群。京张高铁、京雄城际、京唐城际、京滨城际及京廊、京保、京涿通勤高铁等陆续开通运营,京津冀区域营运性铁路总里程达到10933公里(较2014年增长38.3%)。京昆、京秦、京礼、京雄等一大批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京津冀区域高速公路总里程10880公里(较2014年增长36.3%),京津雄半小时通达、京津冀主要城市1~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

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辐射带动作用持续增强。成立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并设立天津、通州、燕郊分中心。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设立分支机构累计9700余家,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超2200亿元。“4+N”产业合作平台加快构建,京津冀三省市共同发布《京津冀产业合作重点平台目录》,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累计注册企业分别达1000余家、4000余家,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累计注册企业5100余家,综合保税区实现封关运营,张承生态功能区加快绿色发展,张北云计算产业基地服务器上架规模已达32万台。生物医药、氢能等产业链合作水平不断提升,“北京研发、津冀制造”产业协同模式加速形成,京津冀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1117家,培育带动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000余家。

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取得积极进展。三地老百姓共享协同发展成果,200余所京津中小学幼儿园与河北273所学校开展跨区域合作办学,累计成立15个跨区域职教联盟、22个京津冀高校发展联盟。50项临床检验结果在京津冀685家医疗机构实现互认,20项医学影像检查资料在京津冀313家医疗机构试行共享。京津冀4900余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7000余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异地就医普通门诊费用直接结算。三地签订营商环境一体化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及5个重点领域子协议。北京市及通州区市区两级与廊坊北三县近3500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地域办理。179项“同事同标”政务服务事项在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实现“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建立“京津冀+雄安”12345热线合作机制。京冀携手为世界奉献了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冬奥盛会,充分利用冬奥遗产,打造集冰雪、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

三地携手绘就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先行区、示范区新图景

《中国经济周刊》: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进入新发展阶段,未来三年三地共同推进的协同发展重点工作以及今年的重点任务是什么?

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增强使命担当,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联合津冀共同抓好重点任务落实,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携手绘就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的新图景。

牢牢牵住“牛鼻子”,坚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以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为引领,牢固坚守“四个中心”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提高“四个服务”水平。严控非首都功能增量,严格执行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打好疏解整治促提升“组合拳”。共同支持和服务央属标志性项目向外疏解。

推动北京“新两翼”建设取得更大突破。落实关于支持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实现支持雄安新区建设的3所“交钥匙”学校项目开学,医院项目竣工交付,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挂牌运营。高水平建设好城市副中心,全面落实支持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意见,加快行政办公区二期建设。全力推进城市副中心剧院、图书馆、博物馆年底前投运。高质量建设发展“3+1”主导功能,加快形成符合城市副中心功能定位的产业集群。

共同加强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构筑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重要动力源。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共同建好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构建产学研协作新模式,不断提升科技成果区域内转化效率和比重。深入推进区域产业一体化,聚焦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氢能等重点产业链,“一链一策”制定产业链延伸和协同配套政策。加强京津冀产业合作重点平台建设,探索推动京津冀自贸区协同发展,合力优化区域营商环境。

加快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巩固提升“轨道上的京津冀”。着力打造京津冀世界级机场群、港口群,促进北京空港、陆港与津冀海港联动发展。促进环京地区通勤圈深度融合,京津雄功能圈联动发展,节点城市产业圈强链补链。落实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总体方案,创新建立示范区管理机制。

发挥京津高端引领作用,唱好新时代京津“双城记”。落实好新一轮战略合作协议和专项合作协议,拓展合作广度和深度,着力把北京的科技创新资源和天津的先进制造研发优势结合起来,深化重点园区合作,合力推进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建设。

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促进京津冀地区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以教育集团、学校联盟等方式开展跨区域合作办学,加快跨区域医联体建设。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3年第15期)

关键词:

最近更新

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版权申明 网站地图 联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23 创投网 - www.xun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备2022009963号-3